【三】疑难探讨
很可惜,这个A很难求。列举如下:
(一)大宋:
乔峰就任帮主的时间是“大宋元丰六年五月初七日”,而他又说自己继任帮主已有八年。元丰六年即1083年,若这样看来,A年当为1091年。
可是,书中提到的太皇太后是崩于1093年,即A当为1090年,这是一个矛盾。
(二)大理:
A年是天佑末年,段正明(用过三个年号:保定、建安、天祐)曾说,段氏建国至今已有158年。大理段氏937年(丁酉年)建国,那么这一年当是1094年(A)。这当然和乔帮主大宋的相去甚远。
而最不可思议的,是段誉生于“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三日”,癸亥年是1083年,确实是保定二年(保定帝在位13年,即1082-1094),可是其时若算年龄,段誉才11岁?怎么可能?
(三)西夏
D年,书中提及是西夏天佑民安(1090-1097)年间,即A为1087-1094之间,这个较为合理,可惜不起作用。
【四】我看金庸的原意
时间上的诸多难解之处,有一种原因,恐怕也只有这一种原因。为了合理的解释这个问题,我倒也不妨大胆猜测一番。
第一:金庸初创《天龙》时,根本没想到要去塑造乔峰这个人物!
金庸的原意,《天龙八部》是为了映射世间人性。很多人都想知道,这部书中,究竟哪八个人或者更多人是天龙八部。而很多人以为乔峰肯定赫然在列,我则黯然摇头。因为,金庸在想到天龙八部的时候,根本就没想到乔峰,当然书成后可以重新考虑,但绝不是金庸的原意。
在小说的释名中,金庸说本书故事发生在北宋哲宗年间,即1094年左右。我不知道,现在也没查出来,金庸的这个释名,究竟是什么时候写的,但我敢猜,这个释名,是在他初创本书时写的,应该在第一版之前就写了。因为那个时候,他只想写大理一国的故事。那个时候,他的计划中,还没有乔峰。所以他也只说,是写大理国的故事。
这样就很好理解时间上的矛盾了。段誉的故事本就发生在1094年,其时正好是保定帝末年(也就是最后一年,然后段正明出家),也与段氏建国158年相合。
可是随着情节的进行,或者还有金庸本人想法的拓展,于是乔峰出现了,慕容复也与之出现(猜测),而上述时间上的矛盾也自然跳了出来,至于更麻烦的,则是只要与姑苏慕容相关的事情,更是bug多多。很可惜,我看不到第一版,看不到第一版的前十回是如何行文的。
第二:上述故事梗概中的第二第三年,应该合并为一年。
这两年中,只有萧峰平定叛乱和游坦之练功是重头戏,实在没有必要拖这么长时间,我猜测恐怕连金庸本人也不知道其间的时间已两年有余。因为,段誉再次在洛阳出现时,他给丐帮送信,说他父亲段正淳几个月前遇到白世镜为人所杀之事,可是那岂是数月之前,早就是两年之前!连后来段誉和虚竹结拜,其时虚竹二十四岁,而段誉二十一岁,若这样推算,其间离段誉乔峰结拜也不过是两年时间,绝不会是三年。
所以,我是以为,这第二年与第三年,理应合而为一。
而这样,关于大宋的时间就不会有矛盾了,1091年乔峰身世被揭穿,两年后,太皇太后死,萧峰为耶律洪基囚禁。
若这两点猜测属实,至少,关于段誉和乔峰的故事,还能分别自圆其说。
第三:要把二者结合起来,当以乔峰为主。
在小说的最后,太皇太后死和段誉登基走向了一致,若要想把时间统一起来,自然要以乔峰为主,牺牲段誉。因为,大理国的历史,即便到了今天,也有很多模糊的地方,而即便是金庸所写的这一段,也不是史实(事实上,高升泰功高盖主,段正明被他强迫出家,而段正淳也没死,在高升泰之后做了十余年皇帝,之后才是段誉做),既然本身已改了这么多,再多改一点也无所谓。这是最好的法子,比起牺牲乔峰,更有可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