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佛都大理崇圣寺(天龙寺)三塔
2006-09-18 11:36 0

朋友们,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理三塔,这就是举世无双的崇对寺三塔,他们是大理的名片和象征,大理人民的图腾崇拜。我们大理人把塔称作文笔,你们看这三支巨笔,是不是在蓝天白云间挥毫泼墨、大书特写呢!有人用“倒写青天纸一张”的诗句来形容还是挺亲贴切的。他们西傍巍峨苍山,东临秀丽洱海傲立千年大理坝子中部。因寺立塔,故塔以寺得名。崇圣寺,也就是我国明代在旅行家徐霞客老先生在《滇游日记》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《天龙八部》中所写的的天龙寺,。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,只有在这三座塔完好地保留,至今巍然屹立。请大家往西看,不远处山脚目前在修建之中的崇圣寺,想必能恢复当年鼎盛时期的规模和壮观。欢迎大家在它建成后再来故在重游。
崇圣寺三塔,由这一大二小组成。大塔叫千寻塔。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,呈三足鼎立。千寻塔高度是69.13米,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,一共有16级,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。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,没有木质楼梯,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。据说塔顶可容纳四个人,从接近塔顶的塔沿可搭梯子爬上顶端,但那要有很高的技艺和超凡的胆量。过去附近的年青人还常常爬上塔顶去**唱调子,真够潇洒的。不瞒各位,我曾有幸登上过寻千塔,当然没有上到塔顶。在塔中西望苍山瑞雪,东瞰玉洱碧波,近观苍洱沃野千畴田园风光,远眺鸡足雄姿玉龙倩影……那种登高望远瞻高远瞩的感觉确实是不一般就是不一般。而今由于保护文物古迹等原因,各位来宾是不可能有这种机缘了,不过正在建设中的崇圣寺的古建群中,想必会有类似的的制高点能补偿这样的遗憾。千寻塔矗立在这两层高大的台基上,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大家所见的“永镇山川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,每字高1.7米,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。之所以写这四个字,原因有两种说法: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因恶龙作怪,水患较多,因此只要治水就要先治龙,可龙唯独只尊敬塔和畏惧大鹏。因此只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不就敢作恶,水患自然也就减少了,据说这三座塔下压着九条龙,大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在1925年的大地震中震落后就不知去向,1978年至1981年对三塔进行维修与加固时发现的珍贵的文物中有其模型,如今下关西洱河畔州博物馆门口的塑造的大鹏金翅鸟便是其复制品。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,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,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的坚守之意,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“题字刻碑”可以说是寓意深远、再恰当不过。
千寻塔开始修建于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诏劝丰佑时期(公元823年~859年)。修建千寻塔的方法传说有多种,其中一种叫“土层掩埋法”,也就是塔基开始,每修好一级塔,就用土层掩埋一级,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,这样就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级塔,等到大塔封顶时,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里远,据说延伸到银桥一带,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,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。我小时候听说当年造塔的时候是用山羊来驮砖头、因为山羊体轻灵巧、能爬高,一只羊一次驮两块,想来一定有道理。
三塔中,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,都是 42.19米,各有10级,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,八层以上为实心,八层以下为空心。外观轮廓线象锥形,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。根据相关资料推断,南北小塔造于大理国段正严、段正兴时期(公元1108年~1172年)。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,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态,不过大家不用担心,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。这可以说是我们大理的“斜塔” 奇观。如果仔细仰望三塔,我们不难发现,千寻塔篆级四面都有拱形龛;也就是常说的供俸神佛的小阁子。相对的两龛内都有佛像,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。而南北小塔,每级的八方都有形形状各异的的塔形龛,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。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,而其[经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倚数。